投笔从戎期报国,请缨有路建殊勋。

出自 《余处恭少师左相郇公挽辞三首其》

译文用于军事类院校。弃文就武,希望能报效国家;自告奋勇请求杀敌,必能建立功勋。

现代解析

这句诗讲的是一个人放下笔杆子、拿起武器去参军,一心想要报效国家;同时表达了他渴望得到机会,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决心。

前半句“投笔从戎期报国”
“投笔从戎”是个典故,说的是古代文人扔掉笔去当兵,形容一个人从文转武的决心。这里强调的不是简单的职业转变,而是为了更高目标——报效国家。说明这个人把国家利益看得比个人前途更重要。

后半句“请缨有路建殊勋”
“请缨”意思是主动请求任务,就像现代人说的“我申请上前线”。而“有路”表示机会来了,他终于能实现抱负。“建殊勋”就是立下大功,不是普通的成绩,而是超越常人的贡献。

精髓在于热血与行动力
这句话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和主动争取的精神。它把“爱国”从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当国家需要时,直接站出来说“我能行”。即使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舍我其谁”的担当。

现代启示
虽然现在不用真的“从戎”,但这种精神可以转化成任何时代的行动:比如科学家放弃高薪回国效力,普通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报国不是空谈,而是抓住机会,用能力去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