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鼎在庙,章孰甚焉?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
(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现代解析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把郜国(小国)进献的鼎摆在太庙里,还有比这更过分的事吗?
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鲁国从宋国抢来了郜国铸造的鼎,并把它放在祭祀祖先的太庙里。这种行为看似是展示战利品,实则暴露了鲁国以强欺弱、破坏礼制的傲慢态度。
精髓在于:
1. 用具体物品揭露虚伪
鼎本是礼器,象征权力与秩序。但鲁国靠抢夺得来,还摆在神圣的太庙,等于把“不守规矩”当荣耀,讽刺感拉满。
2. 反问句的力量
“还有比这更过分的吗?”这种质问不直接骂人,却让听者自己品出荒唐——抢东西还炫耀,简直不要脸。
3. 现代启示
就像有人靠不正当手段赚了钱,还高调炫富,本质上和“郜鼎在庙”一样可笑。这句话提醒我们:违背道德的事,包装得再光鲜也遮不住本质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