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出自 南北朝 佚名 《子夜歌·夜长不得眠》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一个人因为思念太深,恍惚间好像听到了所爱之人的呼唤,于是不自觉地对着空气答应了一声。

精妙之处在于:
1. “想”到出现幻觉——思念太浓时,人会陷入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甚至分不清现实和想象。诗人用“虚应”(对着空气答应)这个动作,把这种心理状态写得活灵活现。
2. 无声胜有声——明明没有真实的声音,却因为内心的渴望而“听见”呼唤。这种矛盾感恰恰表现了思念的煎熬,比直接说“我好想你”更有感染力。
3. 人人有过的体验——类似的情况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比如手机震动错觉,或觉得有人叫自己回头却发现没人。诗人捕捉的就是这种微妙的心理瞬间,让人立刻产生共鸣。

整体魅力: 短短十个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像一个小镜头,精准拍下了“思念成痴”的动人一幕。读者能从中看到自己曾经为某个人失神的样子,这就是经典诗句的生命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