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出自 唐代 岑参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位乐者演奏时的动人场景,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

"那哀怨悠长的曲调像在低声诉说心事,才弹到一半呢,不知不觉太阳都移到正午了。"

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欲语"把音乐拟人化——琴声不是死板的音符,而像含泪倾诉的活人,让听众自然产生共情。
2. "日移午"这个细节特别真实——好音乐让人忘记时间流逝,等回过神来才发现半天过去了,侧面烘托出演奏的感染力。
3. 两句形成因果:正因为音乐太有故事感(前句),才会让人听得入迷忘了时间(后句),像电影镜头一样有逻辑推进。

这种写法把抽象的听觉体验,转化成了看得见的故事画面和身体感受,就算不懂乐理的人,也能瞬间体会到音乐打动人心的力量。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