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帛不时安。
现代解析
“玉帛不时安”这句话字面意思是“美玉和丝绸不能长久安稳保存”,但它的内涵要深刻得多。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玉和帛(丝绸)在古代都是珍贵物品,象征财富和地位。但再好的东西也经不起时间考验——玉会碎,帛会旧,外在的荣华富贵终会消逝。这句话其实是在提醒人们: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或依赖外在条件,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暂时的,无法给人真正的安全感。
它的魅力在于用具体物品(玉帛)比喻抽象道理(无常与虚妄),既形象又发人深省。就像现代人常说的“钱财乃身外之物”,但这句话更含蓄隽永,带着一种看透世事的智慧。
更深一层看,它或许也在暗示:人生真正的“安”不在于占有多少珍宝,而在于内心的稳定与超脱。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当我们过度追逐物质时,不妨想想“玉帛不时安”的警示。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