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出自 唐代 杜甫 《石壕吏》

译文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

注释夜久:夜深了。绝:断绝;停止。如:好像,仿佛。闻:听。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赏析此句中的“夜久”二字,再现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言诗人整夜悲伤,在寂静中似乎还“听到”老妇幽咽的哭声,流露出诗人深切的同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夜晚场景:夜深人静时,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但在寂静中似乎还能听到隐约的、断断续续的哭泣声。

诗人用极简的文字,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夜久语声绝"说明时间已经很晚,周围彻底安静下来,而"如闻泣幽咽"则通过"如闻"二字,巧妙表达了这种哭声若有若无、似真似幻的感觉——可能是真实有人在哭,也可能是听者内心悲伤的投射。

这种写法的高明之处在于:
1. 以静衬哀:用夜晚的绝对安静,反衬出哭泣声的微弱与悲凉,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无人倾诉的孤独。
2. 留白艺术:不直接写谁在哭、为何哭,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反而让情绪更浓烈——可能是战乱中的百姓,也可能是被命运压迫的普通人。
3. 声音的穿透力:通过"语声绝"到"泣幽咽"的对比,说明在寂静中,微弱的哭声反而更揪心,就像黑暗中一点光反而更刺眼。

整句诗像一幅水墨画,用最少的笔墨勾出最深的愁绪,让人读后心头一颤,久久难忘。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