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出自 唐代 李贺 《猛虎行》

译文虽有长戈,却不能把猛虎刺,虽有强弓,却不能把猛虎击。

注释舂:冲也。长弩:一作“强弩”。抨:一作“烹”。

赏析诗人以赋的笔法,说明戈也不能冲击它,弩也不能弹射它,表现出猛虎的凶恶。

现代解析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再长的戈也无法用来舂米,再强的弩也不能当作棍棒捶打。它用两种兵器的“不称职”来比喻一个深刻的道理——工具再好,如果用错了地方,就毫无价值。

戈和弩在古代都是精良武器,但舂米需要杵臼,捶打需要棍棒。这句话的精妙在于用生活常识作对比:战场上威风凛凛的兵器,在厨房里还不如一根烧火棍有用。它提醒我们三个现代人也能共鸣的道理:

1. 能力错配的浪费
就像让程序员去搬砖,让举重选手做刺绣,违背事物本质的安排会造成双重损失——既浪费了专业能力,又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2. 认清核心需求
选工具不是看它多厉害,而是看它多合适。就像不能用坦克耕地,不能拿手术刀切西瓜,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真正需要什么。

3. 警惕形式主义
表面强大的东西最容易迷惑人。现实中常有“用导弹打蚊子”的荒唐,这句话早在两千年前就讽刺了这种盲目追求高大上却不顾实际的行为。

这种比喻的魅力在于,它用谁都见过的日常场景(舂米、捶打),说透了至今仍困扰人类的决策困境。当你下次看到有人炫耀高级工具却解决不了基础问题时,这句古话就会在脑海中浮现。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