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孤寂画面,用两种自然景象传递出浓重的思念之情。
前半句"边鸿怨处迷霜久"中,"边鸿"指边塞的鸿雁,这种候鸟常被古人用来寄托乡愁。大雁在寒霜中迷失方向,久久徘徊,仿佛在诉说心中的哀怨。这里用迷失的大雁暗喻游子或思妇内心的迷茫与苦闷。
后半句"庭树空来见月多"转向庭院场景:树叶落尽的枯树孤独地立在院中,因为没了枝叶遮挡,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天上频繁出现的月亮。"空"字既写树木凋零的实景,又暗示人物内心的空虚;"见月多"则反衬出人物夜不能寐、反复望月的状态。
两句通过"边鸿"与"庭树"的对应,将远方和家园的景象串联起来,用"霜"和"月"这两个冷色调的意象,共同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诗人没有直接写人,但通过鸿雁迷途、树木对月的拟人化描写,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念、等待和无奈的情绪。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比直接说"我很孤单"要含蓄深刻得多。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