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外家南寺》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两个生活化的场景,道出了时光流转中的人生感慨。

"去国衣冠有今日"——当年离开故土时穿的那身衣服,如今已成了压箱底的旧物。这里用"衣冠"代指离乡时的行装,暗示多年漂泊后,当初离家的记忆已变得遥远而陌生。就像我们翻出多年前的旧衣服,突然意识到:原来已经过去这么久了。

"外家梨栗记当年"——在亲戚家吃梨啃栗子的童年往事,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这里通过"梨栗"这样具体的零食,生动勾画出儿时走亲戚的温馨画面。那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反而在记忆里越发清晰。

两句对比鲜明:离乡的大事随着时间淡去,而生活里的小温暖却历久弥新。诗人用"衣冠"和"梨栗"这两个接地气的意象,让我们看到:真正留在心里的,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时刻,而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平凡记忆。这种对时光的感悟,放在今天依然能引起共鸣——我们可能记不清某次重要旅行的细节,但永远记得外婆做的那碗面的味道。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