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出自 宋代 欧阳修 《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山景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极强
"杏花红"像打翻的颜料盘,突然点亮了整个山坡,而"青山缺"则像被撕开一道口子,露出更远的山色。一红一青的碰撞,让人瞬间感受到春天的热烈。

2. 巧妙的视角设计
诗人先用特写镜头对准绽放的杏花,然后镜头拉远展现山峦缺口,最后切换到山路上歇脚的行人,就像电影里的运镜手法,带着读者的视线游走。

3. 动静结合的美
怒放的杏花是蓬勃的生命力,歇脚的行人是旅途的片刻宁静。一动一静之间,让人仿佛听到山间隐约的脚步声和风吹花瓣的簌簌声。

4. 留白的艺术
没说杏花有多密,但"红处"让人想象整片山坡的绚烂;没说行人有多累,但"歇"字道尽旅途艰辛。这种不说透的表达反而给人更多想象空间。

这种写法就像现在用手机拍短视频:先给杏花来个特写,然后镜头扫过青山缺口,最后拍到坐在石头上擦汗的驴友。短短十四个字,既有色彩碰撞,又有空间层次,还有人物故事,堪称古代版的"短视频文案"。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