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出自 唐代 白居易 《寒食野望吟》

译文乌鸦在高大的乔木上啼噪,清明寒食世界如同有人嚎哭。

注释乔木:高大的树木。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

赏析此句描写了寒食扫墓的情形,旷野苍茫,古墓累累,渲染出凄凉的氛围。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凄凉哀伤的清明时节图景,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感染力:

1. 画面感极强的环境描写
"乌啼鹊噪昏乔木"就像电影镜头:黄昏的参天古树上,乌鸦和喜鹊杂乱啼叫。这里用鸟类的躁动不安(实际是诗人主观情绪的投射)和昏暗的天色,为全诗奠定了压抑的基调。现代人可以想象成阴天傍晚,树枝上黑压压的鸟群不断鸣叫的场景。

2. 特殊节日的生死对话
"清明寒食"两个相连的祭祖节日被并提,形成双重情感冲击。寒食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与清明扫墓的哀思叠加,强化了生死相隔的沉重感。就像现代人在清明节看到街头飘散的纸灰,自然会产生对逝者的追念。

3. 留白艺术引发共鸣
"谁家哭"的设问极其巧妙:不直接写自己哭,而是让读者听到隐约传来的哭声,既点明扫墓主题,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这种写法类似现代电影中的"画外音"手法,让每个人都能代入自家祭祖的记忆。

全诗精妙处在于:通过鸟噪、黄昏、哭声这些日常元素,把所有人都经历过的丧亲之痛,转化为可感可触的画面。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悲伤",但每个意象都在传递这种情绪,这正是中国传统诗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典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