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出自 唐代 韩愈 《广宣上人频见过》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年埋头研究学问,却感觉啥也没真正搞明白;又整天绞尽脑汁想写诗,结果憋了半天连一句完整的都憋不出来。

它妙在两点:
1. 戳中现代人共鸣:像极了我们熬夜加班却感觉没进步,或者对着空白文档憋方案的状态。诗人用"穷年""竟日"这种夸张说法,把那种时间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的焦躁感写活了。

2. 自嘲中有智慧:表面看是抱怨,其实藏着深刻观察——真正的学问和创作就像追影子,越急着要结果越得不到。就像现在有人拼命刷短视频学知识,结果发现还不如静心读一本书收获大。

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把这种"无效努力"的状态写得特别真实。我们都有过类似体验:越在意的事情越做不好,反倒放松时灵感就来了。这种对人性弱点的坦诚记录,比直接讲大道理更有力量。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