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出自 宋代 姜夔 《庆宫春·双桨莼波》

  绍熙辛亥除夕。余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钴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淞。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阙,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余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余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挡素袜。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明挡 一作:明珰)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哀愁的画面,用简单的意象传递深沉的情感。我们可以拆解为三个层次来理解:

1. "伤心重见"
就像久别重逢时,发现对方眼里藏着说不出的悲伤。这里的"重见"不是喜悦,而是带着沉重的心情再次面对某个场景或人,暗示往事带来的伤痛始终未消。

2. "依约眉山"
用远山比喻女子微蹙的眉头。"依约"二字很妙,既像朦胧的远山轮廓,又像记忆中模糊的愁容。把抽象的情绪具象化成可见的山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的忧郁。

3. "黛痕低压"
古代女子用青黑色(黛)画眉,这里用压低的长眉暗示情绪低落。一个"压"字让愁绪有了重量感,仿佛连眉毛都承受不住心事,生动表现出压抑、无力的状态。

全句精妙处在于:
- 用"远山-黛眉"的比喻贯穿始终,把自然景物与人物情绪完美融合
- "重见""依约""低压"三个动态描写,让静态的忧愁活了起来
- 没有直接说"多难过",但通过眉眼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沉重

就像我们看一个人不说话,单看她低垂的眉眼和紧锁的眉头,就能体会到她内心的伤痛。这种含蓄的表达,比直接写"我很伤心"更有感染力。

姜夔

姜夔[kuí](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绛帖平》等书传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