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

出自 唐代 王维 《山水论》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

  凡画山水,平夷顶尖者巅,峭峻相连者崖,悬石者岩,形圆者峦,路通者川。两山夹道者名为壑也,两山夹水名为涧也,似岭而高者名为陵也,极目而平者名为坂也。依此者粗知之仿佛也。

  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定宾主之朝揖,列群峰之威仪,多则乱,少则慢,不多不少,要分远近。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断岸坂堤,小桥小置。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水断处则烟树,水阔处则征帆,林密处居舍。临岩古木,根断而缠藤;临流石岸,欹奇而水痕。

  凡画林木,远者疏平,近者高密,有叶者枝嫩柔,无叶者枝硬劲。松皮如鳞,柏皮缠身。生土上者根长而茎直,生石上者拳曲而伶仃。古木节多而半死,寒林扶疏而萧森。

  有雨不分天地,不辨东西。有风无雨,只看树枝。有雨无风,树头低压,行人伞笠,渔父蓑衣。雨霁则云收天碧,薄雾霏微,山添翠润,日近斜晖。

  早景则千山欲晓,雾霭微微,朦胧残月,气色昏迷。晚景则山衔红日,帆卷江渚,路行人急,半掩柴扉。

  春景则雾锁烟笼,长烟引素,水如蓝染,山色渐清。夏景则古木蔽天,绿水无波,穿云瀑布,近水幽亭。秋景则天如水色,簇簇幽林,雁鸿秋水,芦岛沙汀。冬景则借地为雪,樵者负薪,渔舟倚岸,水浅沙平。凡画山水,须按四时。或曰烟笼雾锁,或曰楚岫云归,或曰秋天晓霁,或曰古冢断碑,或曰洞庭春色,或曰路荒人迷。如此之类,谓之画题。

  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籍树而为衣,树籍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山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

现代解析

这句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用四个镜头般的画面展现了春日特有的朦胧美与色彩变化:

1. 雾气魔法
"雾锁烟笼"像给春天蒙上一层薄纱,远处的景物变得柔和梦幻,这种朦胧感正是初春清晨常见的景象,让人联想到水墨画的意境。

2. 阳光特效
"长烟引素"描写阳光穿透云烟形成的细长光带,如同自然界的追光灯,给朦胧的画面注入一缕动态的光影效果。

3. 水的调色盘
"水如蓝染"用染布比喻春水颜色,不是夏天的碧绿也不是秋天的清澈,而是带着颜料般浓淡相宜的蓝绿色,暗示水温还未完全回暖。

4. 山的苏醒记
"山色渐清"四个字精准捕捉到山脉从冬季枯黄到春季返青的过渡状态,像褪去厚重外套般逐渐显露清新本色。

这组画面通过雾气、阳光、水色、山影的联动变化,把春天"将暖未暖、似醒非醒"的特有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像用文字作画,既有整体氛围的烘托,又有细节色彩的捕捉,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湿润的雾气、微凉的溪水和泥土复苏的气息。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