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出自 唐代 杜甫 《水槛遣心二首》

译文城里拥挤着十万人家,熙熙攘攘;这里却只有两三灯火,清闲自在。

注释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将“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照,见得此地非常清幽。城中,指成都。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比“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展现了城乡之间人口密度的巨大差异,突显了乡村的宁静与寂寥,引人深思城乡发展的不平衡。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最直白的对比,道出了城市与乡野的天壤之别。

“城中十万户”像镜头拉远——密密麻麻的屋檐挤在一起,炊烟都缠成了团,满眼是人挨人的热闹。而“此地两三家”突然把镜头推到旷野——零星几间茅屋,篱笆边或许卧着打盹的狗,抬头能看见完整的晚霞。

诗人没说谁好谁坏,但数字自己会说话:十万户的压迫感,两三家的呼吸感;一边是蚂蚁窝般的忙碌,一边是天地留白的宁静。这种对比就像现代人突然从地铁站钻进深山——不用解释,心跳速度已经替我们做了选择。

最妙的是“此地”二字,仿佛诗人随手一指:你看,繁华的背面,永远藏着被遗忘的角落。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