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回,唯有科斗虫数千,相随游泳。
出自 《车翻豆覆》
隋时有一痴人,车载乌豆入京粜之,至灞头,车翻,复豆于水,便弃而归,欲唤家人入水取。去后,灞店上人竞取将去,不复遗余。
比回,唯有科斗虫数千,相随游泳。其人谓仍是本豆,欲入水取之。科斗知人欲至,一时惊散。怪叹良久,曰:“乌豆,从你不识我而背我走去,可畏我不识你而一时着尾子。”
现代解析
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小池景象:当水面平静下来,只见成千上万像小逗号般的蝌蚪,成群结队地在水里游动。作者用"科斗虫"(蝌蚪的古称)这个具体形象,配合"数千"的数量词,瞬间让画面充满动态的生命力。
精妙之处在于:
1. "比回"(等到水面平静)为后续观察埋下伏笔,形成动静对比
2. "唯有"二字突出蝌蚪是此刻绝对主角,其他生物都暂时退场
3. "相随游泳"四字让蝌蚪群像被赋予拟人化的默契,它们不是杂乱游动,而是像遵守某种秩序般结伴而行
这种写法就像现代摄影中的微距镜头,把常人容易忽略的自然细节放大呈现。透过简洁的文字,我们不仅能看见蝌蚪游动的画面,甚至能想象到水面被划出的细微波纹,听见轻微的划水声。这种对微小生命群体的精准捕捉,体现了古人观察自然的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