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俯仰今古。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现代解析
“人间俯仰今古”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活一世,不过抬头低头的瞬间,却能看尽古今变化。
它的魅力在于用最简单的动作,道出了最深刻的感悟:
1. 时间感:
“俯仰”就是低头抬头,形容时间极短,像我们刷个手机的功夫。但在这短暂的日常里,却能联想到千年的历史(“今古”),瞬间拉长了人生的格局。
2. 渺小与宏大:
人站在天地间很渺小(“俯仰”是微小动作),但思想却能穿越时空(“今古”是浩瀚历史),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张力——肉体短暂,精神却可以无限延伸。
3. 豁达的智慧:
它悄悄提醒我们:别被眼前琐事困住。想想历史长河,个人的得失就像浪花一闪,不如活得开阔些。
举个生活例子:
当你为工作焦虑时,若想到“千百年前的人也曾这样忙碌”,可能突然释然——这就是“俯仰今古”的力量,让人跳出当下,用更通透的眼光看问题。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