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现代解析
这段古文描述了一个生动的古代君臣互动场景,翻译成现代话就是:齐国的国君打猎归来,大臣晏子在遄台陪侍,这时另一个叫子犹的臣子快马加鞭赶来拜见。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它的魅力:
1. 画面感极强:短短23个字就像分镜头剧本——先拍国君打猎归来的大场面,再切到晏子安静陪侍的中景,最后突然插入子犹策马奔来的动态特写,镜头语言非常丰富。
2. 人物性格暗藏其中:晏子的"侍"是稳重守礼,子犹的"驰而造"是急切张扬,两种截然不同的为臣风格形成对比,国君面对这两种态度会如何反应?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 古代职场缩影:就像现代领导出差回来,沉稳的秘书早已备好茶点等候,而另一个急于表现的同事气喘吁吁赶来汇报工作,这种古今相通的人际关系特别有意思。
这句话最妙的是用动作写人——晏子的"侍"是静态的忠诚,子犹的"驰"是动态的积极,不用任何评价,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正是古文最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