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江归路杳,西南却羡、投林高鸟。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旅途中的感慨,用简单的画面传递了深刻的孤独与向往。
“淅江归路杳”说的是眼前江水茫茫,回家的路遥远模糊,让人感到迷茫无助。就像现代人站在陌生城市街头,突然想家却不知何时能回的心情。
“西南却羡、投林高鸟”笔锋一转,诗人抬头看到西南方向飞入树林的鸟儿,突然心生羡慕——鸟儿能自由归巢,而自己却困在旅途。这种对“别人轻松拥有的东西”的羡慕,就像今天打工人加班时,看到窗外自由飞翔的鸽子也会忍不住叹气。
全句妙在三个层次:
1. 用“江水”和“飞鸟”两个日常景象,把抽象的思乡情绪变得可视可感
2. 通过“人不如鸟”的对比,放大漂泊者的孤独感
3. “却羡”二字藏着无奈幽默——明明是人,反倒羡慕起鸟来,这种自嘲式的感慨很容易引发共鸣
这种情感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现代人出差困在机场、留学生深夜想家时,大概也会对着手机发出类似的感叹。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