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入灯花,夜深檐影琵琶语。

出自 宋代 吴文英 《烛影摇红·越上霖雨应祷》

秋入灯花,夜深檐影琵琶语。越娥青镜洗红埃,山斗秦眉妩。相间金茸翠亩。认城阴、春耕旧处。晚舂相应,新稻炊香,疏烟林莽。
清磬风前,海沈宿袅芙蓉炷。阿香秋梦起娇啼,玉女传幽素。人驾梅槎未渡。试梧桐、聊分宴俎。采菱别调,留取蓬莱,霎时云住。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秋夜静谧又带着几分生动的画面,我们可以拆解成两个部分来感受它的美:

1. "秋入灯花"
- 用拟人手法写秋天悄悄"钻入"灯芯,仿佛灯火也被染上了秋意。灯花本是温暖的小光点,但加上"秋"字,立刻多了凉意与孤独感。就像你独自熬夜时,突然发现灯光里似乎飘着落叶的影子。

2. "夜深檐影琵琶语"
- 深夜屋檐的阴影本应寂静,诗人却听到"琵琶语"——可能是真实乐声,也可能是风吹檐铃的幻觉。檐影的静与琵琶的动形成反差,就像黑色剪影突然流淌出音乐,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精妙之处
诗人把看不见的"秋意"变成能钻进灯火的精灵,又把静止的屋檐阴影写成会弹琵琶的乐手。这种通感手法让我们同时感受到光影、温度、声音,短短14个字就构建出一个有温度、有声响、有故事的秋夜场景。读起来既像水墨画般清淡,又像深夜电台般带着隐约的故事感。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