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现代解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人格的敬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
"我早就想效仿尚子那样隐居(尚子是古代著名隐士),更何况现在心里还仰慕着远公这样的高僧(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
两层递进的情感很生动:
1. 前半句"久欲追尚子"像在说"我这些年一直有个隐居梦",用尚子的典故代指隐居理想。
2. 后半句"况兹怀远公"进一步说"更何况现在遇到远公这样的榜样",用具体人物加深了这种向往。
妙在把抽象的人生追求,通过两个历史人物具象化。就像现代人说"我想活得像陶渊明那样洒脱,特别是看到某某老师的生活方式后更坚定了",既有历史厚重感,又透露出对精神自由的渴望。短短十个字,把古今文人共同的人生理想表达得既含蓄又有力。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