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现代解析
这句话直白地讲:人死之后,荣华和屈辱还有什么意义?谁还会记得?
它戳破了世俗追求的虚幻性。人活着时拼命争面子、攀比地位,可一旦生命结束,这些就像沙滩上的字,瞬间被浪潮抹平。想想看,历史上真正被记住的能有几人?多数人费尽心思争来的"荣耀",最终和骨灰一样随风飘散。
这句话的魅力在于用最朴素的疑问,掀开了人生真相的一角。它不是在鼓吹消极,而是提醒我们:与其被世俗标准绑架,不如活出自己真正看重的东西。就像我们现在记得陶渊明,不是因为他当过什么官,而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洒脱。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