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内清歌帘外宴。

出自 宋代 柳永 《凤栖梧·帘内清歌帘外宴》

帘内清歌帘外宴。虽爱新声,不见如花面。牙板数敲珠一串,梁尘暗落琉璃盏。(帘内 一作:帘下)
桐树花深孤凤怨。渐遏遥天,不放行云散。坐上少年听不惯,玉山未倒肠先断。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场景对比:帘子内是清雅婉转的歌声,帘子外是热闹的宴席。短短七个字,用"帘"作为分界线,巧妙构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诗人用"清歌"和"宴"这两个意象形成强烈反差:
1. "帘内"的"清歌"代表高雅的艺术享受,可能是歌女或文人独自吟唱,带着几分清冷孤独的美感
2. "帘外"的"宴"则展现世俗的欢宴场面,推杯换盏,热闹喧嚣

这种对比手法就像现代电影里的"分镜":一个镜头拍安静的琴房,下一个镜头切到喧闹的派对,让观众瞬间感受到两种氛围的碰撞。更妙的是,一帘之隔让两个场景既分离又共存,让人好奇帘内歌者与帘外宾客的关系,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这种写法既简洁又有画面感,用日常事物(帘子)划分出不同层次的美,正是古典诗词"以小见大"的典型技巧。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