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忆巡于竹榭。
以“孤清夜月”为韵。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乌。
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
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于醴泉;虽琼林可栖,复忆巡于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则思思其不暇。
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于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于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后歇。岂徒比迹于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现代解析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一种"即使拥有最好的东西,仍会怀念更合心意的事物"的微妙心理。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璧沼"(美玉般的池塘)和"琼林"(珍宝般的树林)代表人人羡慕的豪华环境,就像现代人眼中的豪宅、名车这类奢侈品。
2. "醴泉"(甘甜的泉水)和"竹榭"(竹制的亭子)则代表简单却更符合个人喜好的事物,就像有人放弃城市高楼,选择乡间小院。
3. 作者通过对比告诉我们:表面华丽的东西未必最适合自己,人最终还是会追随内心真实的喜好。就像有人吃惯山珍海味,反而想念家常小菜;住惯五星酒店,却怀念自家小床。
这句话的精妙在于,它用具体的自然景物作比喻,把人类共有的"选择困境"生动地展现出来——我们常常在"众人眼中的好东西"和"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之间摇摆。这种心理古今相通,今天我们在面对物质选择时,依然会有同样的感受。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