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出自 宋代 苏轼 《阳关曲·中秋月》

译文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注释何处:哪里,哪个地方。

赏析此句的“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相对,将空间距离拉长,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体现出诗人漂泊的无奈和分离的不舍。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大白话讲,就是人生中美好的时刻总是短暂难留,就像今晚的明月,明年此刻我可能已漂泊他乡,再也看不到同样的景色了。

诗人用两个生活化的对比道出了人生真相:
1. "此生此夜"是当下具体的快乐——比如亲友团聚、事业有成等人生高光时刻,但"不长好"三字立刻戳破美好幻想,像在说"别太得意,快乐就像夜里的月亮,天亮就没了"。

2. "明月明年"把镜头拉到未来:看似永恒不变的月亮,其实会因为人的漂泊变成"陌生的月亮"。就像现代人离开家乡去大城市打拼,某天突然发现"老家的星空和这里不一样"。

最妙的是诗人用"看月亮"这个人人都有过的体验,把抽象的哲理变得可触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同学聚会时的欢笑还没散场,就开始担心下次再见不知何时;旅游时拍下的美景,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看到第二次。这种甜蜜中带着酸涩的滋味,就是诗句打动人的核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