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现代解析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绝美的冬日山景,用大白话来理解就是:
1. "苍山负雪"——深青色的大山像背着厚厚的积雪,仿佛一个巨人披着白棉袄。这里用"负"字让山活了,雪不再是死板地盖着,而是像被山主动扛起来一样。
2. "明烛天南"——积雪反射阳光,把南边的天空都照亮了,就像天上点了巨型蜡烛。这个比喻让人瞬间感受到雪光的耀眼程度。
3. 后半段是登高望远的全景:夕阳给城墙镀上金边,汶水和徂徕山组成天然画卷,最妙的是"半山腰的雾像飘带",这个比喻既写出雾的轻柔,又让静止的山有了动态美。
作者像个摄影师,先用广角镜头拍雪山全景,再推近镜头捕捉阳光下的城池河流,最后给山雾一个特写。不用一个生僻字,就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这幅有光影、有层次、有动感的立体山水画。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