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人每到一个驿站就急切下马,沿着墙壁和柱子寻找友人留下的诗句的场景。它抓住了三个生动细节:
1. "先下马"的"先"字——表现出迫不及待的心情,连下马都等不及要完成其他事,凸显对友人诗作的重视。
2. "循墙绕柱"的动作——像寻宝一样仔细搜寻每个角落,这种认真劲儿让寻常的驿站墙壁变得充满期待。
3. "觅"字的精妙——不是简单"看",而是带着珍视的态度主动寻找,仿佛友人的诗句是隐藏的珍宝。
诗人用最朴实的动作(下马、绕墙、寻找)传递了最深厚的情谊。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体验——在朋友圈反复翻看某人的动态,或在老地方寻找故人留下的痕迹。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这句诗打动人心的地方。它告诉我们:真挚的友谊会让人对最普通的景物都产生特别的牵挂。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