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出自 唐代 刘禹锡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译文平时在红尘中见到月亮,心都能清静下来,何况是在这清秋时节的神仙洞府间?

注释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

赏析此句描写了诗人秋夜在桃花源赏月的情景,见皎洁纯净的月亮,诗人的心也悠闲宽松下来,展现了一个宁静幽微的境界。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悠然心境,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诗人在尘土飞扬的俗世中抬头望见明月,瞬间感到内心宁静。这种"闹中取静"的对比特别生动——就像现代人在拥挤地铁里戴上耳机听轻音乐的感觉。

2. 心境转变:用"见月"这个动作象征心境变化,月亮在这里代表纯净美好的事物。说明人只要愿意发现美好,再忙碌的环境也能获得平静,类似今天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3. 双重加持:后半句强调这是清爽的秋天,又在"仙府"(想象成避暑山庄那样的清幽之地),把这种宁静感又放大了。就像夏天走进空调房喝冰饮的爽快感,但这里说的是心灵体验。

全诗精髓在于:用生活中一个仰头看月的简单动作,展现人如何通过发现美好来获得心灵自由。既不需要刻意逃离现实,也不需要复杂修行,只要保持对美的敏感,就能在平凡中感受超凡脱俗的快乐。这种生活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当我们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时,或许看看窗外的晚霞就能重获平静。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