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日傍晚景象,用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传递出深沉的情感。
"寒衣处处催刀尺"说的是天气转冷,到处都能看到人们忙着裁剪布料做冬衣的场景。"催"字用得巧妙,既暗示季节的紧迫感,又让人联想到家家户户赶制寒衣的忙碌画面。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超市提前摆出羽绒服,就知道冬天要来了。
"白帝城高急暮砧"把镜头拉远,在高高的白帝城下,傍晚时分传来急促的捣衣声。"暮砧"是指傍晚捶打衣服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古代生活中很常见,就像现在小区里傍晚传来的炒菜声一样充满生活气息。一个"急"字,既写实又传神,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此起彼伏的捣衣声。
这两句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具体的生活细节(做衣服、捣衣声)来表现季节变化
2. 通过声音(捣衣声)和动作(催着裁剪)营造出画面感
3. "处处"和"急"的运用,让安静的秋日傍晚充满动感
4. 在平常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着人们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和对温暖的渴望
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落叶会想起加衣服,古人听到捣衣声就知道要准备过冬了。诗人把这种人人都有体验的季节感,用诗意的语言定格下来,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依然能产生共鸣。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