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现代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有效阻止侵略和欺凌,何必非要造成大量伤亡呢?它强调的是解决问题应当追求根本,而非依赖暴力手段。
核心思想有三层:
1. 目的重于手段: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消灭多少敌人,而在于能否真正制止侵害行为。就像治病要治本,止疼药再有效也只是暂时掩盖症状。
2. 反战智慧:用"岂在"的反问句式,犀利指出"以暴制暴"的思维局限。好比两个人打架,把对方打残不算本事,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不再挑衅才是真本事。
3. 人道关怀:暗含对生命的尊重。就像现代警察制服歹徒时,优先使用非致命武器一样,彰显的是文明社会对生命的敬畏。
这句话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国际争端还是日常矛盾,提醒我们:最高明的解决方式不是压倒性打击,而是用最小代价实现长久和平。就像高手下棋,不在于吃子多少,而在于能否掌控全局。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