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现代解析
这句话描述的是一个人跟随他人出游后的懊悔心情,可以拆解为三层意思:
1. "既其出"——当大家已经出来之后
就像我们跟着朋友去旅游,刚结束行程回到出发点时的情况。
2. "则或咎其欲出者"——有人开始责怪当初提议要出来玩的人
好比旅行中遇到天气不好、景点不如预期,团队里就有人埋怨:"都是你说要来的!"
3. "而余亦悔其随之"——我也后悔盲目跟从
说话者反省自己:明明没有认真做攻略,别人一说就跟着来,现在玩得不尽兴。
4. "不得极夫游之乐"——没能充分享受游玩的乐趣
就像花了大价钱去旅游,却因为准备不足或跟错队伍,错过了真正好玩的东西。
这句话的精妙在于:
- 用短短31个字就写出了"从众心理"带来的后果
- 展现了人性中常见的"事后埋怨"和"自我反省"的矛盾
- 提醒我们:盲目跟随他人可能会让自己错过真正的快乐
现代生活中类似场景很多:
- 跟风买网红产品结果不好用
- 随大流选专业后发现自己不喜欢
- 盲目参加热门旅行团反而玩得不开心
核心启示:做决定前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因为别人都做就跟着做,否则最终懊悔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