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出自 宋代 王安石 《元日》

译文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注释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屠苏:屠苏,亦作“屠酥”,“屠苏”本来是一种阔叶草,南方民间风俗,有的房屋上画了屠苏草作为装饰,这种房屋就叫做“屠苏”,另一种说法是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赏析此句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场景,诗人抓住春节具有代表性的细节,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春节辞旧迎新的热闹场景,用现代话可以这样理解:

1. 画面感十足
"爆竹声中一岁除"就像我们过年放鞭炮的场景,"噼里啪啦"的响声里,旧的一年被送走了。这里用声音直接带出过年的喜庆氛围,就像现在用微信发"新年快乐"一样,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仪式感。

2. 双重温暖
"春风送暖"既是说春天真的来了,天气变暖;更暗指过年时家人团聚的心里暖烘烘的感觉。"屠苏"是古代过年喝的一种药酒,相当于现在年夜饭桌上的可乐或红酒,代表着团圆饭的温暖。

3. 时间的魔法
诗人把抽象的时间流逝,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爆竹声是时间的脚步声,春风是时间的信使,一杯酒里喝下去的是新旧交替的滋味。这种写法让"又老一岁"这种伤感的事,变得热闹温馨。

4. 永恒的中国年味
虽然现在不放爆竹了,但换成看春晚、抢红包,我们依然能懂这种心情——在热闹中告别过去,带着希望开始新的一年。这句诗抓取的就是这种穿越千年的集体情感记忆。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