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的是农历五月清新和煦的景象,同时将石榴花与禅意巧妙结合。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美:
1. 画面感:用"清和"二字精准捕捉了五月的天气特点——既没有初春的凉意,又未到盛夏的燥热,阳光清澈,微风和畅。石榴花在此时盛开,红艳似火,与清新的环境形成鲜明又和谐的对比。
2. 动静结合:前句写静态的时节特征,后句通过"诗句入禅"让画面突然流动起来。仿佛看到诗人面对榴花吟诗,而诗句中自然流淌着禅意,这种从外物到内心的自然过渡非常精妙。
3. 双重意境:表面是赏花作诗的生活场景,深层却暗含禅理。石榴的热烈与禅宗的空寂本是对立的,但诗人却让绚烂的花朵成为参禅的媒介,暗示"俗世中见真谛"的修行智慧,这种矛盾统一的手法耐人寻味。
全句最妙处在于用最平常的五月风物,既写出了生活情趣,又承载了深邃的哲思,就像用石榴花的明艳色彩,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禅意的文人小像。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