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深秋时节触景生情的伤感。"动悲秋情绪"直白地说就是:看到草木凋零的秋景,心里不由自主泛起悲伤。这种感受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人类面对自然变化时最本能的共鸣。
后一句"当时宋玉应同"特别巧妙。宋玉是战国时期的文人,以写《九辩》抒发秋愁闻名。这里用"应同"二字,就像现在人说"古人也会懂",瞬间把个人感受升华成跨越千年的情感对话。我们仿佛看到:不同时代的两个人,站在同样的秋风里,产生了同样的惆怅。
这种写法好在哪里?首先,用"悲秋"这个经典意象,三字就唤起落叶、凉风、萧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它把个人情绪放进历史长河,让读者感到自己的喜怒哀乐并不孤独——连古代才子都曾如此。这种穿越时空的情感联结,正是中国诗词最打动人的地方。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