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尼之世,王国为君。

出自 两汉 曹操 《善哉行·其一》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王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现代解析

“仲尼之世,王国为君”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

在孔子(仲尼)生活的时代,国家是由君主统治的。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有两层深意:

1. 时代背景的写照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时周天子权威衰落,诸侯国各自为政,表面上仍尊崇周王,实际上已是“君不君,臣不臣”的乱世。这句话点明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名义上是“王国”(周王朝),但实际权力掌握在各诸侯国的君主手中。

2. 对理想政治的隐喻
孔子一生推崇“礼乐制度”,主张恢复周初的秩序,认为君主应当以德治国、以身作则。这里的“王国为君”暗含了一种讽刺:真正的君主(周王)已名存实亡,而诸侯争霸的乱象背离了孔子心中的“君道”。

精髓在于
- 用简短的文字揭示了时代矛盾,既写实又含蓄。
- 通过对比“名义”与“现实”,引发对权力、道德与秩序的思考。
- 即使今天读来,也能联想到任何时代“名实不符”的社会问题,比如某些领导者徒有其名、德不配位的情况。

这句话的魅力在于它像一面镜子,既照见历史,也映照现实。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