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出自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四节》

译文调动社会上多余的物资来补充用需不足的人们,这样人们都会有多余的粮食,女人手中都能留下多余的布料。

现代解析

这句话讲的是一个很实在的经济道理:把多出来的东西调给不够的地方,大家就都够用了。

好比种地的农民粮食丰收吃不完,织布的女人布料多做不完。如果农民把多余的粮食给缺粮的人,织布的女人把多余的布给缺衣的人,这样种田的人不用浪费粮食,织布的人不用积压布料,缺吃少穿的人也能得到补给,整个社会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它的智慧在于三点:
1. 看到了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有人多有人少)
2. 提出了流通互补的解决方法(多的给少的)
3. 最终实现双赢结果(大家都不缺)

就像现在超市把快过期的食品打折卖给需要的人,既避免了浪费又帮助了低收入者,正是这种智慧的现代版体现。这种"多帮少、余补缺"的思想,小到家庭开支,大到国家资源调配,都是非常实用的生存智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