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笛声中踏浅沙,竹篱深处暮烟多。

出自 清代 高鼎 《无题》

牧笛声中踏浅沙,竹篱深处暮烟多。
垂髫村女依依说,燕子今朝又作窠。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乡村晚景图,像用文字拍下的老照片。

"牧笛声中踏浅沙"——
一个牧童踩着松软的沙地回家,脚底沙沙作响,偶尔吹几声短笛。笛声不刻意悠扬,带着放牛娃的随意,和晚风混在一起。这里用声音(笛声)和触感(浅沙)搭配,让人仿佛能听见黄昏里的脚步声。

"竹篱深处暮烟多"——
农家竹篱笆后,晚饭的炊烟被暮色晕染得更浓了。一个"多"字很妙,既写炊烟稠密,也暗示村庄人家不少,烟火气十足。竹篱的翠绿和暮烟的灰蓝在夕阳里交融,像水墨画的渐变。

诗人捕捉了两个最普通的乡村瞬间:
1. 牧童归家的动态场景(听觉+触觉)
2. 村落暮色的静态画面(视觉)
用"声中"和"深处"把两个镜头自然衔接,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没有刻意抒情,但透过这些细节,能感受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温柔注视。这种白描手法,比直接说"我爱乡村"更有感染力。

高鼎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