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出自 清代 纳兰性德 《沁园春·代悼亡》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现代解析

这句“令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用大白话翻译就是:
“过去的命令/约定已经作废了,如今就算在帐中重逢,又哪里比得上当初在你家的情景?”

精髓解析:
1. 今昔对比的失落感
“令已矣”三个字干脆利落,像一刀切断过去,暗示某种关系或承诺的终结。后两句用“帐中重逢”和“伊家”(你家)对比,突出物是人非——表面是地点不同,实际是情感变质了。

2. 藏在细节里的深情
“那似伊家”没有直接说“不如从前”,而是用“你家”这个具体场景代指过去的温馨。比如可能想起在你家喝茶聊天的自在,而如今官方场合(帐中)的客套,再亲密也隔了一层。

3. 克制的遗憾
️整句没有痛哭流涕的煽情,但“便…那似…”的转折,像一声轻轻的叹息。尤其“伊家”这种口语化的称呼,比文绉绉的“贵府”更显亲密,反衬出当下的疏远,留白中让人回味。

举个现代例子:
就像和老友闹僵后,某天在会议室偶遇,客套寒暄时突然想起:“以前在你家打地铺聊通宵的日子,可比现在西装革履假笑舒服多了”——这种憋在心里没说完的话,就是古人的高级表达。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