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出自 唐代 李白 《送温处士归黄山白鹅峰旧居》

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
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
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
仙人炼玉处,羽化留馀踪。
亦闻温伯雪,独往今相逢。
采秀辞五岳,攀岩历万重。
归休白鹅岭,渴饮丹砂井。
凤吹我时来,云车尔当整。
去去陵阳东,行行芳桂丛。
回溪十六度,碧嶂尽晴空。
他日还相访,乘桥蹑彩虹。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丽又灵动的山水画卷,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感受它的美:

1. "丹崖夹石柱"——视觉的震撼力
"丹崖"指赤红色的悬崖,像被夕阳染过一样醒目;"石柱"则是天然形成的粗壮岩柱。一个"夹"字让画面活了起来,仿佛两片红崖像大门一样紧紧合拢,中间高耸的石柱成了门栓。这种描写既有强烈的色彩对比(红崖vs灰白石柱),又有几何线条的美感(垂直崖壁vs立柱),给人险峻奇崛的视觉冲击。

2. "菡萏金芙蓉"——想象的浪漫感
把山岩比作荷花(菡萏)和金色芙蓉花,是典型的"以柔写刚"。坚硬的石头在诗人眼中忽然变成了绽放的花朵:石柱顶部可能覆盖着植被,远看像粉白荷花的花苞;阳光洒在岩壁上,泛起的金光如同镀了金箔的芙蓉花。这种比喻既化解了山石的冷硬感,又给画面增添了富贵气息(金)和生命活力(花)。

整体来看,诗人用短短十个字就完成了三次艺术转换:先实写山石之壮,再用动词赋予动态,最后用比喻注入灵气。就像用文字拍电影:先给个险峻的大全景(红崖石柱),再推近镜头发现岩缝里开出的野花,最后加金色滤镜让整个画面辉煌起来。这种将雄奇与秀丽完美融合的手法,正是中国传统山水诗的精妙之处。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