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珠碎却圆。

出自 宋代 苏轼 《阮郎归·初夏》

译文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会儿又圆。

注释琼珠:形容水的泡沫。

赏析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泉似珍珠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宁静美好的初夏氛围。

现代解析

“琼珠碎却圆”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哲理的画面:像美玉般的珠子摔碎了,看似残缺,却意外呈现出另一种圆满的美。

字面理解
“琼珠”指晶莹剔透的玉珠,象征美好珍贵的事物;“碎”是打破、破裂;“圆”既指物理形状的圆,也暗喻完整、和谐的状态。表面看是矛盾的——碎了怎么还能圆?但正是这种矛盾让人深思。

深层寓意
1. 残缺中的美:破碎的玉珠虽失去原貌,但裂痕可能形成新的圆润轮廓(比如碎片边缘的弧度),暗示生命中看似遗憾的变故,反而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转机或新视角。
2. 动态的圆满:事物的“圆满”并非固定不变。就像打翻的水珠重新凝聚,破碎后也可能以另一种形式回归完整,体现自然与人生的循环往复。
3. 接纳不完美:提醒人不必执着于表面的完好,有些“碎”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最终会沉淀为更丰富的“圆”。

为何动人
用极简的画面(碎玉→圆)唤起共鸣,每个人都能联想到自己经历中的“碎与圆”——比如失败后的领悟、离别后的成长。这种对立统一的表达,既有诗意又暗含治愈的力量。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