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出自 金朝 元好问 《论诗三十首·三十》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现代解析

这句诗讲的是老年人一生的心血——写下的千首诗,却不知会被后人如何评说。

第一层意思:
诗人老了,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金钱地位,而是自己创作的诗歌。这些诗是他一生的思想、情感的结晶,像孩子一样珍贵。

第二层意思:
“却被何人校短长”带着无奈和幽默——后人读这些诗时,可能会指指点点,说这里写得不好,那里不够工整。诗人提前预见了这种情景,用调侃的语气说:我管不了那么多了,随便你们怎么挑毛病吧!

为什么动人?
1. 真实感:老年人常担心自己留下的东西不被理解,这句诗把这种普遍担忧说得轻松又深刻。
2. 豁达态度:明知会被批评,依然坚持创作,体现对热爱之事的执着。
3. 引发共鸣:任何人做了一辈子的事(比如手艺、事业),都可能面临后人的评价,这句诗替大家说出了这种心情。

简单来说:
它像一位老人笑着摊手说:“我这一辈子就爱写诗,攒了这么多,你们爱夸爱骂都行啦!”——既有对作品的自信,也有看淡评价的洒脱。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