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秋雨场景:大雨倾盆,百草凋零腐烂,而台阶旁的决明花却格外鲜艳夺目。
画面感极强:前一句“雨中百草秋烂死”用“烂死”这种直白的词,让人瞬间感受到秋雨的残酷——草木在连绵阴雨中腐烂衰败,一片凄凉。后一句突然转折,写台阶下的决明花“颜色鲜”,在灰暗的背景下跳出一抹亮色,形成强烈视觉对比。
暗含深意:表面上写植物,实则可能隐喻人事。比如,恶劣环境中依然有人保持坚韧(如决明花),或者用百草的“死”反衬决明花的“生”,表达生命力的顽强。
用词精准:“烂死”直击衰败的惨状,“颜色鲜”则干净利落地突出反差,无需华丽辞藻,靠真实感打动人。
引发共鸣:生活中我们也常遇到类似场景——周遭事物可能颓废消沉,但总有某个细节(或人、或事)格外耀眼,给人希望。这种对比让诗句跨越时空,依然能引发现代人的共情。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