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壮阔又略带遗憾的画面,可以这样理解:
画面感:
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眼前是巍峨的三十六座山峰,像一柄柄直指天空的长剑。其中"仙掌峰"(传说中仙人手掌化作的山峰)本该有倚天之势,如今却孤零零地闲置着,仿佛被世人遗忘。
深层含义:
1. 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渺小:
山峰如"长剑"的比喻,强调自然的锋利与不可征服,而"仙掌"闲置的遗憾,暗示人类难以真正驾驭或理解这种力量。
2. 怀才不遇的隐喻:
"惜空闲"是诗眼——连仙人的手掌都在闲置,暗指有才能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不被重用,空有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3. 时间的永恒感:
山峰千年不变,而人生短暂。这种对比让人感到"仙掌"的"闲"不是懒惰,而是一种对时间无情的无奈。
为何动人?
- 用武侠感写山水: "长剑""倚天"让静态的山有了武侠小说般的豪气。
- 遗憾引发共鸣: 每个人都有过"能力被埋没"的瞬间,诗中"惜空闲"三字戳中了这种普遍情绪。
简单说,它把"山厉害,人憋屈"的心情,用武侠大片般的场景写出来了,既霸气又憋屈,所以让人印象深刻。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