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出自 唐代 张九龄 《湘中作》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面,用极简的语言传递出丰富的意境美。

"烟屿宜春望"——春日水汽朦胧的小岛最适合远眺。这里用"烟"字巧妙点出江南湿润的气候特征,岛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像水墨画中的淡墨渲染。"宜"字暗示这是观赏的最佳时节,让人自然联想到春水初涨、草木新绿的生机景象。

"林猿莫夜听"——深夜不要细听山林里的猿啼。表面是劝诫,实则通过"猿声"这个典型意象,让人联想到空山夜寂时哀婉的啼鸣。一个"莫"字藏着诗人的情感密码:或许是怕猿声勾起愁思,又或许是不忍听闻生灵哀鸣,给静谧的春夜添了丝难以言说的惆怅。

两句形成精妙的视听组合:白天远望朦胧春色,夜晚回避凄清猿声。一宜一忌之间,既展现了自然的鲜活,又透露出文人敏感细腻的审美趣味。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前一句是雾气氤氲的广角镜头,后一句突然切换到令人心头一颤的夜声音效,在视觉与听觉的切换中完成意境的升华。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