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曾闻有浯溪,片帆今挂湘东西。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旅行场景,可以这样理解:
前半句"湘江曾闻有浯溪"像是说书人的开场白:我早就听说湘江边上有个叫浯溪的地方(浯溪是湖南祁阳湘江边的一处名胜,因唐代元结在此刻碑而闻名)。这里的"曾闻"二字带着故事感,暗示这个地方可能藏着历史传说或美景。
后半句"片帆今挂湘东西"突然把镜头拉到现在:你看我现在正乘着小船(片帆指代小船),在湘江上忽东忽西地漂流呢!一个"挂"字用得特别生动,仿佛能看到船帆像晾衣服似的挂在桅杆上,随着江风摇摆的样子。
两句话放在一起,就像用手机拍了个短视频:先是个历史景点的航拍镜头(听闻的浯溪),然后突然切换到第一视角的船上直播(正在经历的航行)。诗人用最简练的文字,把时间的跨度(从听闻到亲历)、空间的转换(从景点到江面)、以及旅行时的新鲜感都装在这14个字里了。
特别妙的是"湘东西"这个说法,不像"湘东"或"湘西"那么确定,反而透露出小船在江上自由飘荡、忽左忽右的随性,让人仿佛能感受到江流的曲折和乘船的惬意。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