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川照日,灵关遮路,残红敛避。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落日余晖与自然景物相互映衬的唯美画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樊川照日"像电影特写镜头:夕阳的光线洒在樊川水面上,河水像镜子一样反射着金光,整个河面仿佛被点燃。这里用"照"字让阳光有了主动泼洒的动感。
2. "灵关遮路"是绝妙的拟人手法:山间的关隘(灵关)在斜阳中投下长长的影子,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故意横躺在路上,把道路都挡住了。既写出山势的巍峨,又赋予景物生命力。
3. "残红敛避"最见巧思:凋落的花瓣(残红)在强光下似乎害羞地蜷缩起来,像小姑娘见到生人提起裙角躲开。用"敛避"这个动作,把花瓣在强光中颜色变淡的自然现象写得活灵活现。
全句妙在把三个静止的景物——河水、山影、落花——都赋予了人的行为逻辑:阳光主动泼洒,山影故意遮挡,花瓣懂得躲藏。这种"让自然万物都活起来"的写法,既准确抓住了黄昏时分的景物特征,又营造出充满童话感的诗意空间。就像用文字画了一幅会动的夕阳山水图,每个细节都在跟你互动。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