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思念之情,像一幅动态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开:
天空中疾驰的云彩已经飘远(飞云过尽),连那些定期往返的大雁都没有捎来消息(归鸿无信)。诗人望着空荡荡的天际,内心充满无处安放的牵挂——想写封信诉说心事,却连该往哪个方向寄都不知道(何处寄书得)。
最打动人的是三个递进的层次:
1. 浮云易逝:象征时间流逝和机遇的错过
2. 鸿雁失信:打破了对"鸿雁传书"的传统期待
3. 寄书无门:把抽象的思念具象化为"无处投递的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种拳拳心意落空的惆怅。
这种情感放在今天依然鲜活——就像我们给重要的人发消息却石沉大海,翻遍通讯录却找不到能倾诉的人。诗人用天空、飞鸟这些日常景物,把这种现代人依然会经历的孤独感,写得既含蓄又深刻。
晏几道
晏几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词人。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负盛名。表达情感直率。多写爱情生活,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词》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