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
现代解析
这句诗用生动的比喻传递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愿意与穷人分享粮食的人,必定会得到珍贵的回报,就像河蚌孕育出明珠一样自然。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1. 前半句讲行为——"能与贫人共年谷":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会只顾自己温饱,而是愿意把收成的粮食分给困难的人。这体现了人性中最宝贵的同理心与共享精神。
2. 后半句讲结果——"明月生蚌胎":用河蚌孕珠的自然现象作比。看似平凡的河蚌因包容沙粒,最终孕育出光洁的明珠。暗喻善行就像沙粒,虽微小却能孕育出超越物质价值的精神珍宝。
3. 内在逻辑:善意就像一颗种子。当人选择帮助弱者时,表面看是付出,实则在这个过程中滋养了自己的品格,这种精神成长就像黑暗中逐渐成型的明珠,终将照亮生命。
这句诗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 用"粮食"和"明珠"两个具体意象,把抽象的道德观说得可感可触
- 不空洞说教,而是展现善行的自然结果:善心不会落空,就像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一样必然
- 传递出温暖希望:哪怕是最普通的善举(如分享粮食),都可能造就非凡的价值(如明珠般闪光的品格)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