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出自 唐代 张九龄 《耒阳溪夜行》

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
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
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现代解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夜归图景,用简单自然的语言传递出深远的意境。

"乘夕棹归舟"五个字就勾勒出完整画面:傍晚时分(夕),有人划着小船(棹)踏上归途(归舟)。"乘"字用得巧妙,既表示乘坐船只,又暗含"趁着暮色"的意味,让人联想到劳作一天后悠然返家的惬意。

"缘源路转幽"进一步展开旅程:沿着水流(缘源)前行,河道弯弯(路转),景色渐渐变得清幽(幽)。这里用"缘"不用"沿",显得更有诗意;"转"字生动表现了河道蜿蜒的特点;"幽"字既写环境清静,又透露出行人内心的安宁。

整句诗通过"夕棹""归舟""源路""转幽"四个意象的层层递进,形成流动的画面感。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景物描写自然流露出闲适淡泊的心境。最妙的是"转幽"二字,既是实写河道转弯后景致变化,又暗喻远离尘嚣后心境的转变,一语双关,余味悠长。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 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