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出自 宋代 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译文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流水了无踪影。
注释尘土:细小的灰土。
赏析词人用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将虚幻的春光化为可以分割的实体,巧妙地将春光流逝的过程呈现出来,传达出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
现代解析
这句词用简单直白的数字分配,把抽象的“春色”具象化,让人瞬间抓住春天的易逝与归宿。
1. 数字游戏里的生命哲学
作者把春天比作一块“蛋糕”,三份中两份落入尘土(凋零的花草),一份随水流走(飘散的柳絮)。这种分法看似随意,实则暗含人生规律——美好的事物终将消散,或归于土地,或逝于时光。
2. 尘土与流水的象征
“尘土”代表沉淀的遗憾,比如落花成泥;“流水”象征不可追的时光,比如河水东流。两者结合,既有对消亡的坦然,也有对流逝的不舍,比直接说“春天结束了”更耐人寻味。
3. 留白的艺术
明明“三分春色”全被分配完了,读者却会下意识追问:那属于人的部分呢?其实答案藏在字外——人只能旁观春逝,这种无奈反而让句子更有余味。
总结:作者用买菜算账般的日常笔法,写尽了春天和人生的短暂。数字的清晰与结局的模糊形成反差,让人读完既觉得合理,又感到一丝怅然。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